2型登革病毒感染IFNAR-/-小鼠模型

承诺:我们的检测流程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和规范,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我们的实验室设施精密完备,配备了最新的仪器设备和领先的分析测试方法。无论是样品采集、样品处理还是数据分析,我们都严格把控每个环节,以确保客户获得真实可信的检测结果。




模型信息
中文名称:2型登革病毒感染IFNAR-/-小鼠模型
英文名称:DENV-2 infected IFNAR KO mice model
类型:登革热动物模型
分级:NA
用途:该模型用于2型登革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及疫苗的体内有效性评价等。
研制单位: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
保存单位: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
研究背景
一、 登革热概述
登革热(Dengue fever, DF)是一种由登革病毒(Dengue virus, DENV)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是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。患者可在感染后1~14天,多数在5~9天后发作。症状包括发热、皮疹、头痛、肌肉和关节痛等。少数患者病情可进一步恶化,发生危及生命的重症登革热(包括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),出现严重休克和出血,可在1~2天内因出血性休克或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。登革热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,尤其是在东南亚、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随着世界气候变化及国际交往的增多,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,广东、云南、福建、浙江、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,因此,登革热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传染病之一。
二、登革热动物模型简介
小鼠模型是登革病毒感染及登革热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工具。科研人员最初使用登革病毒临床分离株颅内感染正常小鼠,感染效果差,且出现麻痹等神经症状,不适合建立动物模型。之后,鉴于干扰素的抗登革病毒作用,研究者利用缺乏IFN-ɑ/β、IFN-γ受体的AG129小鼠构建登革病毒感染模型,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,限制了该模型的应用。然后,为建立免疫完整性更高的小鼠模型,使用交替传代病毒株感染I型干扰素受体敲除小鼠(Ifnar1-/-)建立小鼠模型。这些模型都未能很好的展现血浆渗透、血小板降低、肝肾损害等重症登革热的典型表现。基于此,本研究拟通过小鼠体内传代,获得登革病毒小鼠适应株,感染Ifnar1-/-小鼠建立重症登革热小鼠模型。
制备方法
评价验证
生物安全性
讨论与结论
注意:因业务调整,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。
以上是关于2型登革病毒感染IFNAR-/-小鼠模型的相关介绍,如有其他疑问可以咨询在线工程师为您服务。
了解中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