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概要
电芯内短路模拟测试是锂电池安全性能评估的重要项目之一,主要用于模拟电池内部因制造缺陷、机械损伤或老化导致的短路情况,评估其热失控风险及安全性能。该测试对于保障电池产品的可靠性、安全性以及终端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。第三方检测机构通过设备和标准化流程,为客户提供精准、的检测服务,帮助优化产品设计并满足国内外法规要求。
检测项目
- 电芯内短路触发方式:模拟不同短路触发条件(如针刺、挤压等)对电芯的影响。
- 短路电阻值:测量短路点的电阻值,评估短路严重程度。
- 短路电流:记录短路瞬间的电流峰值及变化趋势。
- 电压降:监测短路发生前后的电压变化情况。
- 温升速率:分析短路导致的电芯温升速度。
- 最高温度:记录短路过程中的电芯表面或内部峰值温度。
- 热失控时间:从短路触发到热失控发生的时间间隔。
- 气体成分分析:检测短路释放的气体种类及浓度。
- 喷溅物分析:收集并分析热失控时电芯喷溅物的成分。
- 形变程度:评估短路后电芯外观形变或破裂情况。
- 内部结构破坏:通过CT扫描观察内部隔膜、电极的损伤。
- 循环寿命影响:测试短路模拟后电芯的剩余循环性能。
- 荷电状态(SOC)影响:不同SOC下短路行为的差异。
- 环境温度影响:模拟高低温环境下短路特性变化。
- 压力变化:监测短路过程中电芯内部压力的波动。
- 电解液泄漏:检查短路后电解液是否泄漏。
- 隔膜熔断温度:测定隔膜在短路时的熔断临界温度。
- 电极材料稳定性:分析短路后正负极材料的化学稳定性。
- 热扩散性能:评估单体短路是否引发相邻电芯热扩散。
- 短路位置影响:比较不同位置短路对电芯的影响差异。
- 多次短路耐受性:测试电芯承受多次轻微短路的能力。
- 自恢复特性:观察短路消除后电芯是否恢复部分功能。
- 机械应力叠加:模拟机械挤压与短路共同作用的效果。
- 过充后短路:测试过充状态下的短路行为差异。
- 老化后短路:评估电芯老化对短路安全性能的影响。
- 保护电路响应:记录保护电路对短路的响应时间及动作。
- 失效模式分析:综合判定短路导致的失效模式(如燃烧、爆炸等)。
- 燃烧持续时间:若发生燃烧,记录明火持续时间。
- 爆炸当量:量化爆炸冲击力或碎片分布范围。
- 安全阈值界定:确定电芯安全设计的临界参数阈值。
检测范围
- 锂离子电池电芯
- 聚合物锂电池电芯
- 磷酸铁锂电池电芯
- 三元锂电池电芯
- 钴酸锂电池电芯
- 锰酸锂电池电芯
- 钛酸锂电池电芯
- 固态电池电芯
- 圆柱形电池电芯
- 方形电池电芯
- 软包电池电芯
- 高倍率电池电芯
- 低温电池电芯
- 高能量密度电池电芯
- 动力电池电芯
- 储能电池电芯
- 消费类电池电芯
- 医疗设备电池电芯
- 无人机电池电芯
- 电动汽车电池电芯
- 混合动力车电池电芯
- 启停电池电芯
- 航空航天电池电芯
- 军工特种电池电芯
- 纽扣电池电芯
- 薄型电池电芯
- 柔性电池电芯
- 快充电池电芯
- 硅负极电池电芯
- 钠离子电池电芯
检测方法
- 针刺测试:用导电针穿刺电芯模拟内部短路。
- 挤压测试:通过机械挤压诱发电芯内部短路。
- 过充诱发短路:过度充电至隔膜破裂引发短路。
- 高温短路测试:在高温环境下触发短路观察热稳定性。
- 局部加热法:对电芯局部加热模拟热失控短路。
- 强制放电法:强制放电至负极析锂引发短路。
- 微短路监测:通过高精度设备检测微小短路电流。
- CT扫描分析:无损检测短路后内部结构变化。
- 红外热成像:实时监测短路过程中的温度分布。
- 高速摄影:记录短路瞬间的电芯形变及喷溅过程。
- 气相色谱:分析短路释放气体的成分及比例。
- 质谱分析:对短路产生的气态物质进行分子量检测。
- 压力传感器:量化短路时电芯内部压力变化。
- 电压骤降法:通过电压突变判定短路发生时刻。
- 交流阻抗谱:评估短路前后电芯阻抗特性变化。
- 循环伏安法:研究短路对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。
- 差示扫描量热:测定短路相关材料的反应热。
- 热重分析:分析短路导致的质量损失过程。
- X射线衍射:检测短路后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变化。
- 扫描电镜:观察短路区域的微观形貌损伤。
- 能谱分析:测定短路局部区域的元素组成。
- 加速量热仪:评估短路引发的热失控反应动力学。
- 多通道测温:多点同步监测电芯表面及内部温度。
- 燃烧试验箱:在密闭环境中观察短路燃烧特性。
- 爆炸当量测试:测量短路爆炸的冲击波及碎片分布。
检测方法
- 电池内短路模拟测试仪
- 高精度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
- 红外热像仪
- 高速摄像机
- 气相色谱仪
- 质谱仪
- CT扫描设备
- 压力传感器阵列
- 恒温恒湿试验箱
- 电化学项目合作单位
- 差示扫描量热仪
- 热重分析仪
- X射线衍射仪
- 扫描电子显微镜
- 能谱分析仪